欢迎光临打假网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打假百科

教育打假“小常识”

发布时间:2023-05-18 16:33:25 人气:207

打假教育常识

01 做老师很简单,一定很舒服吧

“哦,原来你是老师!真好,太轻松了,一天只需要工作几个小时,不仅能享受所有的节日,还有寒、暑假两个很长的假期,真羡慕!”你是不是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是我敢说,这样说的人一定从来没当过老师。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个职业!他们根本就不明白教学多么艰苦,我们甚至没有一分钟的轻松时间!

每天6点钟,老师的一天就开始了。因为学生时刻都在注视着,老师必须做一个积极乐观的榜样,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还要时刻准备着应付每一天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可预知的事件,要随时以专业的态度来处理所有的问题。黄昏下班,但是,亲,明天推门儿课要准备哦!后天教研材料写了吗?家长的信息回了吗?

02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本意应该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但单独拿出来,这句话却被曲解为:让每个学生都一样好,学生成绩不好或者行为不端,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不会教”。“这显然违背了全面看待事物的基本方法,很荒谬,极不公平”。

其实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否成才,是受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

03 要快乐学习,不要“死记硬背”

讨厌死记硬背、讨厌题海战术、讨厌练习的想法,几乎镶嵌在每个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的意识中,但事实上,大脑的强项并非思考,而是检索记忆。

一名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教授,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念:大脑能做很多事情,但思考却不是它最拿手的。大脑靠记忆做成每件事,记忆储存着指引行动的策略。所以,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但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是在进行记忆检索。那么怎样才能让“记忆检索”变得更容易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大脑中存储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即所谓的“背景知识”。因此,牢记背景知识对于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记住更多有意义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思考。

04 多夸学生聪明,会让他们表现更好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针对纽约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调研表明:夸奖学生聪明,往往适得其反。当频繁地夸学生聪明时,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会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认为,表扬的效果是好是坏,取决于表扬本身。研究发现,具体、明确、针对某一件事情的表扬,才能发挥作用。最好的表扬,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表扬学生努力用功,他们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学生聪明,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05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寂寞

这句话表面上是对教师师德的一种赞扬,然而,教师也是一种职业。教师也要吃穿住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正规的大学院校毕业出来的具有专业技术职能的人员,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教学本来就是自己的谋生手段,如果吃不好穿不暖,甚至病怏怏的,怎么可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去教授学生?为什么一定要将教师框架于“清贫”之内呢?这难道不是对教师的一种道德绑架吗?

将老师和清贫划上等号,让老师安于清贫,这对老师是不公平的。

06 班级规模:小一点比较好?

在教育研究领域,有一个固定思维,即小班可以提高学生成绩。然而,一项关于班级规模(班级人数多少)影响力的调查报告显示:“(班级规模)对阅读方面的成绩影响非常有限”,而“对数学的负面影响,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几乎可以不算”。

这项研究由丹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三个研究员展开,他们从41个国家的127项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评估了截至2017年2月班级规模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中,筛选了10项研究进行元分析。结论是,缩小班级规模的代价是“昂贵的”,甚至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适得其反”。班级规模越小,覆盖班级需要的教师越多。任何新进入行业的老师都有可能拉低教师的整体水平。

彼得·布莱奇福特和同事也将班级规模和课堂教学过程及学业测评对比研究发现:小班(13~17人)对学校最小的学生(一直到大约7岁)最有益,当四年级返回正常规模的班级之后,表现更好。

07 要快乐学习、无压力学习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全世界都一样。纵观我们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两下?有人以为国外的教育就是快乐的,其实在国外,优秀的学生,他们一样要很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如果说学习可以让你快乐的话,那也是在你经过努力之后,取得成绩和回报的时候。没有经过无聊和苦逼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取得让你快乐的学习成绩。

08 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即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一对双胞胎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的实验表明,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存在着学习不同知识和能力的“机会窗口”,或者叫“学习关键期”。

如果在学习的“机会窗口”打开之前去学这些知识和能力,一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当时学了以后也容易遗忘。也就是说,超前学习是意义不大的,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最佳时间。

09 惩罚是教育的雷区?

这句话,被很多教育人奉为真理。因为不触“雷”,教师不逾矩,学生必安全,家长也放心。很多老师,既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也不侮辱、讽刺或挖苦学生,甚至不去批评或提醒学生,生怕学生万一有什么闪失,自己担不起责任。该管的也不敢管,不该自己管的(比如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比如课间休息时段)更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甘当“和事佬”,乐于“和稀泥”,只求“太平年”,甚至讲究什么“无为而治”。长期这样造成的客观事实就是“老师不敢管,家长没空管,学生没人管”。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

10 对于学生的错误,我要一遍遍纠正

当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规定标准时,与其一遍遍地纠正他,不如设定好目标、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行练习。少儿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形体教练富晓红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常遇到接受能力相对差的学生,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却发现越教学生越没有精神,而且动作也越不标准。这让我很挫败,很窝火。

之后,我学会了“暂时放一放”,当某个动作学生学了三遍还不会,且身体出现僵硬时,我就笑着对学生说:“我们暂时不练这个动作,你先回去想想,隔天再练,说不定就会了。”学生原本的愁眉苦脸,顿时笑颜绽开,僵硬的身体即刻松软,欢乐地说:“好的,谢谢老师。”然后蹦蹦跳跳找其他同学练习去了。

我发现学生之间组队练习更放松更大胆。除非有学生主动提出需要我帮助示范动作,我才过去指导,由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强,指导效果也更明显。反之,如果是我主动挑刺,并纠正动作,学生们就会很不自在,且流露出胆怯的神色。

如果您的企业有上述需求,欢迎您致电我公司洽谈合作。

全国打假免费热线:4000 444 007,打假专线:176 003 12315